同样是华夏纪元前两千年左右,黄帝的姬氏部落,由于以熊为图腾,故也称为有熊氏,其虽然接管了炎帝部落,但并没有立刻结束炎帝的时代,也没有称帝,而是留下刑天,但其子尧建立陶唐时代,正式称帝,并尊舜为黄帝。
到了禹为夏初,并带领有虞部落接管了有熊氏部落,其子启正式建立的夏朝。
这一系列的历史新审定,最终定炎帝在前,黄帝在后,而华夏文明的祖先也就是炎黄两位大帝,而炎黄两位大帝都是从伏羲部落中诞生的分支部落。
在伏羲部落分裂的同时,藏地先祖部落和炎帝的姜氏部落一起离开渭水,向西而去,也就是藏州北方各部落的开始。
根据语言学者对汉语、藏语、南语(今天的苗族语言)和泰语(是指泰州和福州一带原住民的语言,这和今天的粤语不同,今天地粤语实际上起源于雅语,或者说,你听过粤语就知道周朝和汉朝人怎么说话了)地辩证考究,认定了汉藏南泰四语同源而出,也断定了伏羲部落的存在是可以肯定地,所以汉藏南泰四大语系,也就并称为伏羲语。
在伏羲语之外,越语则独立为南越语。而西域原语言独立为西域语,瀛州、辽州和兴州东部部分地区原住民所用的语言被称为远东语系。
根据语言学地分析,依据“舜位中央,西有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的传统认定,结合目前帝国各族的情况,最终形成了大汉帝国的中原诸族、东夷诸族(山东齐鲁一带的部族)、东北诸族、氐羌诸族、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藏州诸族地华夏民族八大族系的定论。
中原诸族、东夷诸族、氐羌诸族是黄河文明代表的伏羲部落分散的结果。而西南诸族、百越诸族和江汉诸族则是长江文明地代表荆楚部落分散的结果。
西南诸族的起称为濮,百越起为越,越与周姬氏王室所领部族合,诞生了吴,江汉诸族为芈,先有芈,后芈部落延江上为濮,延江下为越。
中原诸族、戎羌诸族、东夷诸族、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六个部族体系共同融合的结果就是今天的汉族,也就是华夏民族的主体,融合的时间为华夏纪元前三千年到华夏纪元前一千七百年之间。而戎羌诸族和西南诸族融合后诞生的就是藏州诸族。
这个时候,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就非常清晰了,总体上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相互融合产生了华夏文明,而几乎从历史中消失的东北诸族,则是在伏羲部落分散后,沿途游牧地结果,至于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白虏)等族,包括西域各小族,从外形上看应该是白种人特征。归于独立的氐胡诸族。
其中虽然曾经同属于东胡的乌桓族,由于是鲜卑和华夏北迁部落同化的结果,故同样归于华夏族系,另外一个方面,根据中原地区华夏子孙和南亚系得华夏子孙之间的差异,且结合戎羌诸族早期和氐胡族系之间的地域距离,可以断定戎羌诸族早期和氐胡族系之间肯定存在交融现象,甚至可以认为氐胡诸族和江汉诸族融合产生了戎羌诸族,这就解释了戎羌诸族为什么体貌特征介于戎羌诸族和江汉诸族之间。而江汉诸族、百越诸族、西南诸族在体貌特征上是较为吻合,只是交融的时间早晚无法考证,这个断论,间接承认了华夏血统中包含了氐胡血统,并将氐胡诸族正式规划到华夏文明的同源族系。
东夷诸族的诞生,推论为江汉诸族和中原诸族地融合。东北诸族在血统上归属东夷诸族北上。西南诸族为戎羌诸族南下和长江文明交融的结论。
戎羌诸族也是玉文化的起源,因为戎羌诸族是华夏早期两大产玉之地。而华夏其他诸地产玉并不多,戎羌诸族是华夏史上一个最为特殊的游动民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三星堆文明具有中亚文明的细微特征,戎羌诸族首先受到氐胡诸族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到南方,一路前进,最终进入缅甸,和当地原住民融合到一起,也可以解释三星堆的墓葬主人为何拥有一定外来非亚裔血统的原因。)
根据整个推论体系,华夏族系从中原诸族、东夷诸族、东北诸族、戎羌诸族、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藏州诸族八大主体族系上,增加了氐胡诸族,使华夏族系增加为九个族系,而华夏民族的主体民族---炎黄族地祖先从最早的两源论推广到九源论,但从九源论再向前推广到华夏纪元前三千年到华夏纪元两千年之间,中原诸族、东夷诸族、东北诸族、氐羌诸族、藏州诸族又被推进黄河大族系,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则为长江大族系,继续确定了两源论的正确性。
其中氐胡诸族为外来欧罗巴地域移民已经明确肯定,因为在目前的汉本源社会中,所有学者都不承认氐胡诸族是本土原住民,一致认定氐胡肯定是欧罗巴族系的移民,印度的婆罗门和刹那利族系也都被裁定为欧罗巴族系地移民,并且断定如今属于大汉帝国地图兰平原,最初也是华夏戎羌诸族的原住地。
虽然刘协清楚戎羌诸族早期也是从南亚前进到中原,经历数万年演化。并和氐胡诸族融合地结果,但他本质上不愿意过分地执著于真正的民族移民学说,何况学者们这种过于偏执的推论也适合大汉帝国的利益,所以索性认同了该说法,而学者们则进一步提出。按照华夏起源论,图兰平原不应该为省,应该为州,因为图兰平原本身就是大汉八大本地族系中戎羌诸族的起源地。既然戎羌诸族被定为华夏民族地起源族,那图兰平原就应该拥有大汉帝国中央州的地位,因为制定大汉帝国中央州的定论基础就是华夏民族各个起源族和本体族的生存地。
刘协没有立刻同意这个断定,但他声明一点,无论如何,华夏族系地主体族----炎黄族是拥有氐胡血统的,那么可以初步解决,为什么安泰交福四地原住民和炎黄族在相貌体型肤色以及细节特征上为什么有区别,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安、泰、福、交、兴、辽、瀛、藏、燕、骊、凉、西域十二个州的原住民和炎黄族都拥有非常密切的血统联系,就应该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是炎黄族的兄弟族,或为同父兄弟,或为同母兄弟,尤其是藏州原住民、山越、南山、武陵、西南诸族,他们是炎黄族的同父同母兄弟。
在炎黄民族本源和华夏族系定界范围基本获得一致的通过后,刘协将现在还残留的东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藏州诸族全部纳入炎黄族系,实际上由于山越、武陵南山、云南苗、辽东夫余、三韩多年的汉化。而藏州原住民地稀少,这种融合规划是可以的,炎黄族也统称为汉族。
经过这些辩论和考究,最终确定大汉帝国不再是单一汉族的帝国,而是以炎黄族为长兄,戎羌诸族、西南诸族、氐胡诸族为亲兄弟族系的同源大民族----华夏民族的多民族同居,并愿意接纳任何信仰道教和遵守华夏法律以及道德基础的外族民众的大包容和团结的帝国。
在此基础上,刘协以新文格式编订了《华夏本源》一文,详细分析了华夏九大族系融合产生炎黄族的过程。并对大汉帝国地性质进行定论,而太学府也相应制定了《华夏本源考证》,通过二百多位学者,三百二十多篇论证和考据,对《华夏本源》一文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
在编订完《华夏本源》一文,刘协立刻下了两道圣诏。第一道确定新文和国语为华夏文和华夏语。所有华夏人都必须学习,无论是炎黄族。还是戎羌诸族、西南诸族、氐胡诸族三兄弟族。
第二道圣诏是一片《谢罪书呈》,向全国四百万确定为华夏大民族内身份的所有曾经或仍为佣工的帝国子民道歉。
第一道圣诏很快下发,但第二道圣诏却被陈群拼死拦住,他向刘协强谏道:“圣上岂能无错,有悔之心足矣,然圣上为帝国之象征,若圣上致歉,则帝国致歉,此诏将使帝国混乱!”
陈群一面不顾自己违法,一面发公函给中央治略府,让经济总院承担该责任,由蒋琬向全国属于华夏族系的佣工道歉,再发公函给中央国民院,让荀紧急召开治略府违德整改限令表决会,并和荀一起动用各种可以调动的力量,通过该决议,逼中央治略府向天下承认使用佣工为中央治略府经济总院的过错,责令在三年内实现整改,并对相关受损人员每人赔偿三十银元。
蒋琬知道事关重大,虽有损自己的声誉,但还是迅速下发中央治略府公告,向外致歉。刘协见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在中央御府参政院内半公开承认错误。
由于大汉帝国四百万佣工中,除了近百万印度佣工外,其余都在既定华夏族系范围内,所以该公告一出,全国哗然,而在三年内,这三百万佣工就会正式转变为杂工,享受六十银元一年的杂工待遇,各商社、庄园和农场主都是大为震惊,但《华夏本源》已经在全国报刊公开发印,各自都没有阻碍地办法。
这一次的突然举措虽然使大汉帝国从此失去的佣工经济的基础,但也大幅度刺激了工人阶级的诞生,同时,也很有力的促进整个大汉帝国内地团结,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融入进入华夏民族地范围内,并且有详细的官方论证书呈,帝国下层可以说是一片欢呼。
从《华夏本源》地诞生开始,华夏民族的范围就得到详细的界定,炎黄、戎羌、西南和氐胡四大民族构成的华夏民族成为大汉帝国的主体,并开始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为华夏民族走向大汉民族(大汉民族的界定范围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包含各个省范围的各个民族组成大汉帝国的全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炎黄民族的大范围移民开拓,新文和国语的全面推行,《华夏本源》对民族意识的凝聚,整个华夏民族内的新一次融合也开始迅速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本源》就让大汉帝国成为一棵树,在炎黄民族的主躯干上,生长着无数枝叶,所有的枝叶凝聚在一起,终于成为这个大汉帝国。
对大汉帝国的学者们而言,《华夏本源》才是一个开始,由于整个历史构架已经完全连接,现在要做的寻找《华夏本源》的各项证据,而不是死命钻研《华夏本源》,刘协的意思也是既要通过史书典籍来判断,也要通过实体证据来论证,在这种上层态度的支持下,大汉帝国也开始了对国内史书中提及的都城进行探查。
(这章写完我自己都觉得累,而且怎么看都已经不像小说了,可能是因为快到尾声了,所以特别希望把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出来吧,以后再不写这种东西了,老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