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笔趣阁 > 深层心理学 > 插章 形式主义和强迫症

插章 形式主义和强迫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各位,说到形式主义,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社会大势和一些为人诟病的热点时事问题。

再说到“强迫症”,大众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个人问题,而非社会问题。

纯粹是个人心理的毛病,与社会无关。

要不然为什么别的人怎么没得病,偏偏你得了?

这是一个很常识化的理解。

但即便从常识角度去看,现代人也并非比“强迫症”者好太多。

各种压力和紧张充斥于现代生活,似乎让人无处可逃。

我想说的是:强迫症并非完全独立于社会问题之外。

当然,他们的确是人格先有问题,才会受社会影响。

但只能说“健康人”在无形中转移了自己内心的阴暗,形成一种社会不良因素;“心理疾患者”由于过于妥协、过份善良,才会吸收社会不良因素,并受其影响。

就形式主义来说,它和“强迫症”之间并非互不相干,而是有着共同的特质。

因为“强迫症”大多有一些仪式化、形式化的症状,而无实际意义。

比如说“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关门”……

明明已经做好的事,也不得不重新去做、去检查。

还有诸如:只有送花才是浪漫、只有和朋友出去打球才是快乐……刻板的乐趣。

这就好比社会上的“形式主义”,明明实际已经做得很好的事,一定要刻意来一个“考核”或“考试”。

而且这种“考核”异常苛刻和严厉。

“考核”不通过,即使平时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权威的认可。

“考核”中人为制造的“如履薄冰”,细微差错导致平时优秀技术的前功尽弃。

与“强迫症”中看到刀,害怕失手;看到高处,害怕跳下……的“步步心惊”是同一种性质。

“我的强迫到底什么时候好?我下次还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强迫罪恶?”

“我的抑郁这么严重,到底还能撑多久……?”

这些都是强迫抑郁者的绝望与焦虑情绪。

不为人知的是:这些绝望情绪与“我到底能不能通过考试?”的极致焦虑和“不确定”完全是一种性质。

换句话说:解决了“我到底能不能通过考试?”这个问题,强迫和抑郁就不复存在。

……

过于苛刻与形式化的“考核”、“考试”,导致大量原本十分优秀、而心理有阴影的学生“考试紧张”、“发挥失误”,甚至前途渺茫。

所以,大家如果经常听到“高分低能”、“制度好、执行难”……言论,也不要困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挤过“独木桥”的优秀人才,带有一定的侥幸、运气和敷衍。

所以,不能对他们日后的能力抱有太高期望。

好的制度,如果只是追求一种形式化,忽略实质,以“证”取人,以”试“取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侥幸性和应付性。

先应付“考试”,拿到“证”再说,以后再讲实际。

这样看似非常合理有序,但人的心理并非如此。在你应付的那一刻,人格已经发生了微妙地变化,以后想扭转过来,已经很难了。

所以,实际执行起来,自然不会很有力度。

就“考驾照”这一例来说,几乎有90%的学员都是特别紧张的。

这种紧张不是一种欣喜地紧张,而一种令人难受的紧张。

甚至有些学员必须依靠药物来缓解紧张情绪。

他们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情:有拍着胸口祷告的、有相互鼓励不要紧张的、有考过后异常庆幸地、自鸣得意地、没考过后异常失落的……

但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人因不堪忍受紧张,甘心决定中途退出、放弃考试的。

换句话说:没有人质疑考试的意义,只会集中关注怎样通过这次考试。

我在前面说过:如果一件事令人太过紧张,并非人们常识中的不自信,而是潜意识抗拒做这件事。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紧张”是十分合理的,也就是相信自己不应该去做这种事。

这或许是一种“离经判道”。

但当人们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困惑无力的时候,这种“离经判道”就是十分合理的。

我在前面S男的例子中说过:他以后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大起大落地情绪,都是因为曾经在学校受到意外惊吓,本能产生正常地抗拒;而日后父亲用权威逼迫他进校,导致他正常地抗拒被压制,转而变得对老师过分妥协,情绪完全被成绩所控。

他只需记忆起最初母亲陪他进校,被惊吓之前那种最独立地、最美妙的快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放弃考试,远比忍受紧张、应付考试要好。

这不是一种委曲求全,而是在捍卫自己健康、独立的人格。

只有母亲教与自己的技能,比如吃饭、走路……才是最亲切美妙的。

不言而喻的、无条件相信一定行的!

也从来不会去“考核”孩子这些技能,令他们万分紧张。

因为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血缘”与“母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